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
|
發布時間:2014.08.15 瀏覽次數: |
|
汪應洛 林宣雄 (寫于2007年12月) |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是他們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問題關乎社會治亂和政權興亡。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十六大”以來的執政特點。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累積和愈發嚴重,環境問題會快速浮出水面,成為時下以及今后10年中國最嚴重的民生問題,雖然環境問題與國際公認的諸如醫療、住房、失業、農民工、舊城改造、婦女、兒童、教育、暴力、債務、貧富差距等民生問題以及中國特有的城鄉社會保障、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三農問題不同,也未列入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調研提綱,一般來說,環境問題也并不直接顯現為民生問題,但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普遍都是顯性問題,直接關乎百姓的生計,處理不好或拖延處理便會引發民怨,甚至民怒、民潮、民暴,所以富有責任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執政黨會把民生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來認識、來把握,精明而偉大的政治家更會溯本追源,由果而因,一手抓顯性民生問題,一手抓隱性民生問題,從而政通人和,國富民強,長治久安,而自己也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民生問題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它們會依據一定的條件和時機互相轉化。顯性民生問題處理好了,或消亡,或弱化,或隱性,皆有可能;而任憑隱性民生問題發展,則假以時日,隱性民生問題便會孕育成顯性民生問題。環境問題便是具有隱性特點的民生問題,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顯性爆發,并加劇幾乎所有當前顯性民生問題的表現力度和爆發程度。這是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環境問題的又一個千真萬確的理由。 環境問題是伴隨人類文明特別是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危害人類的21世紀****的問題,而且具有公地性、后顯性或隔代顯現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疊加性、全面影響性和時空密集性等特點。公地性使得環境破壞容易究責難,法(罰)不及眾罰及眾;后顯性或隔代顯現性使得人類有理由麻木,有理由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顧子孫后代;全球波及性是指環境問題的危害不局限一個地區,就像臺風一樣所到之處,無一幸免,但臺風畢竟有時段性,而環境問題可以循環危害,如果不加以控制、處理,便有始無終;吞噬性使得環境問題會顛覆或吞噬別的民生問題解決成果;疊加性是指環境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累積加重,而不會如臺風那樣即便不處理也會自然消亡;全面影響性是指環境問題會對人類生命生活產生全面的影響;時空密集性是指環境問題會對人類從體內到體外等點線面所有活動空間產生影響,乃至大氣層以下其危害無處不在,人一天24小時,人一生70-80年,其危害無時不有。 人類的先哲們早已對環境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類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張,當今的胡錦濤總書記在“17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倡導,兩者從時空上雖然廣袤遙隔,但從哲學思辨上可謂一派相承,不但體現了人類的認識和智慧,更能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無限的福澤。 以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的認知促進制度與機制的建設與創新,提升中國環保的根本品質、政黨的執政意識、政府的決策思維,形成政府各部門的環保合力,從而大大加強廣大公務人員的環保執行力,在當下中國極具意義,深有裨益。 既然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而且是今后10年重大民生問題,那么從現在起中央政府務必把環保作為考核地方黨政官員的重要指標,各級地方政府務必把環境問題的解決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而老百姓務必把解決環境問題作為評判各級地方官員任上政績的重要依據,并做自覺的環保人,中央、地方、百姓的環保角色擔當和作用發揮構成中國環保的金字塔,三個“務必”就是環保金字塔的鋼架鐵梁,而對環境問題的正確認知便是環保金字塔的黏結劑、粘合物。中央決策、地方執行、百姓參與,沒有什么環境問題解決不了的。認知了,就會有意識;意識了,就會有行動;行動了,就會有結果。 2008年2月1日發表于《科學時報》 | |
|